欢迎您的光临! 今天是
详细信息您目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公司党建 > 党员教育

现代慈善与传统美德

【发布日期:2015-02-12 阅读次数:3729次】

来源:解放日报  作者:栾吟之

    最近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这是一件让慈善界人士欢欣鼓舞的事——新中国成立以来,第一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出台文件,指导、规范和促进慈善事业发展。

    这几年来,慈善事业发展迅速,慈善活动形式层出不穷,慈善与产业、金融和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。笔者关注到,《指导意见》中提出许多新思路,比如探索股权捐赠,探索知识产权收益、技术、有价证券的新型捐赠方式,设立慈善信托等等;除此之外,还设想借助网络捐赠技术,把现有8亿移动互联网用户变成慈善捐助的主力军之一,等等。

    这些颠覆性的做法和理念,都将大大推动慈善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步伐。但不管技术如何更替、手段如何创新,慈善事业的核心任务永远都是“扶贫济困”和“改善民生”。

    不难读懂,中央政府希望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紧密衔接,通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,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慈善活动。这为今后的慈善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,说得好听些,“是慈善事业发展大有潜力”,说得直白一些,则是目前社会参与慈善的力度还远远不够。当前,社会捐赠总量和参加志愿服务人数,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远远不能匹配。

    问题在哪?怎样解决?顶层设计者看得很清楚——是传统美德发扬得还不够,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得还不够,改善,就要从社会氛围入手。

    近些年来,社会氛围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目共睹。人与人之间彼此防范、心态紧张,城市楼房里家家户户的防盗门窗、到处可见的高高围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。这和“仁者爱人”、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”等中华传统美德相去甚远,也和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匹配。

    中国向来是一个富有大爱情怀的民族,以“仁爱”为核心内容的人本主义思想自古就是中国人的重要文化性格。中国古代就流传着许多“兼济天下”的慈善家故事。比如,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,在帮助勾践雪会稽之耻、平灭吴国之后,便辞官引退、化名从商,很快积累下千金家财成为齐国首富,被齐王拜为丞相。他将所有财富全部接济穷人后,辞去相职,据说在他的19年从商经历中曾“三至千金”又散财布施。北宋时期的范仲淹也曾捐宅兴学,自幼家境贫寒的他,当上高官后依然勤俭,他在家乡苏州郊外购买千亩土地,不是用来享受,却以此救济穷人,让他们在那里有饭吃、有地方办理婚丧嫁娶之事,这千亩田地因此被人们誉为“义田”等等。

    自古以来,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天分和财富并不平等,但是可以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来取而代之,让在最初状态不平等的个人也能拥有平等。《说文解字》中,“义”、“美”、“善”三字意义相近,都是指一种美好、善良的情感和气节。而中华传统美德的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通常也可以简化成“仁义道德”,以“仁”和“义”两德为最核心、最基本的要素。

    常常念及古人之训,对照以今时今日之慈善事业之发展要求,“扶贫济困”和“改善民生”终将成为社会主旋律。

版权所有:宿迁市苏宿工业园区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
电话:0527-82868419 邮箱:ch@ssipac.suqian.gov.cn 地址:江苏省宿迁市紫金山路12号苏宿工业坊A04
备案:苏ICP备2022019330号-1